iot和人工智能时代,mems传感器将成为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
在7月9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新一代智能传感器与边缘智能论坛”上,华景传感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ceo缪建民博士分享了《后摩尔时代的人工智能传感器》的演讲。
缪建民博士在演讲中称,在即将到来的的后摩尔时代,将有一大批颠覆性技术被推出并进行商业化。因此,整个ic产业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应加强此领域的创新发展,借此次技术革新之机,大力发展颠覆性技术,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华景传感是一家提供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全套自主可控的mems传感器供应商,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拥有技术先进的硅麦克风封装测试产线。其主要产品包括三大类:mems麦克风产品、mems压力传感器产品和创新5g滤波器sbaw研发产品。
缪博士在接受《感知芯视界》采访时表示,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mems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智能语音、手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应用场景的核心元器件,其应用范围将迅速扩大,需求数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传感器以及其涉及的相关产业都将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对缪建民博士专访节选如下:
国内的mems传感器行业市场增长点全面爆发
问:您认为mems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需求下,会有怎样的应用场景?
缪:mems传感器从应用市场上来看,将在手机、新能源汽车、家电、物联网、环境等应用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人工智能mems传感器可以融入算法,加上有5g通讯传输的模式,cpu和gpu的超高运转能力加持,又赶上爆发式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机遇,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技术将越来越成熟,现在是应用市场最好的机会。
关于产能问题,也是客观上应用场景增多和市场需求量大增造成的,需要通过扩大产能规模来解决。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目前大概有1万到2万家,最近这一两年将更多,随之应用产品也更多。另外,中国还有一个特色是要性价比高,大家都用得起,用户体验好,这样会推动市场会越来越大。
问:请您谈谈目前国内的mems传感器芯片行业市场增长点,以及未来将在哪些新兴领域大规模应用?
缪:可以说是全面爆发,比如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物联网都是全面爆发,增长点非常大,具体数据在某一个方面增长情况不好描述,但每年增长百分之三五十是正常的。
当然,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机遇,因为这些领域以前的产品都是进口为主,现在是强调本土化替代,所以说像我们这个行业,一般每家公司年度增长都是呈现一两倍的增长。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本土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可能会因为国际局势原因,国外可能会减少供应量。
本土供应链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问:请您谈谈当下芯片产业链国产化替代的现状。
缪:我个人更倾向于说本土化供应链安全,供应链不但要做大做全,更要做精。目前主要是高端制造、晶圆制造这一块问题比较大。因为中国晶圆厂所有设备90%都是进口的,还有高端光刻胶、晶圆圆片等材料,以及先进的后端封测设备都是进口的,所以材料和设备本身制约着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这对供应链来说是非常大的风险和挑战。
另外还存在诸如缺乏明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国内缺少顶尖芯片人才、现有产业教育和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脱钩、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回流诸多障碍等多方面问题。
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成果转化问题,我是之前主要从事科研工作,也发表过四五百篇学术论文,我深刻感受到很多研究人员的文章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要想真正的能够把供应链做好,把产业化做好,不是光靠学术文章就可以,需强调学术研究的产出转化率。
问:请您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去考虑供应链安全和本土化的问题,目前有哪些对策?
缪:首先国家的顶层设计层面,从资金、政策、人才培养和产业规划布局等多方面全面综合去考虑这个问题。资金层面一定是需要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的投入和对相关企业的对口财政支持。
第二个是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优质的专业人才也非常缺少,需要积极培养。这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学校需要主动贴合市场需求,培养适合发展需求的技术人才;企业自身也应格外重视在岗培训,将生产第一线都作为实战培训的课堂,努力提高自身员工技能,这点上我们公司一直在践行。
第三方面就是设备产品本土化替代,前提是需要改变进口优先的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以前讲全球化,现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不讲全球化,更强调本土化,中国也不例外。但以前中国可能太开放,没有意识到要注重本土化问题。
以我多年来从事芯片的行业经验观察,最早的时候我们做出芯片,请本地的客户去使用,收到的反馈是:我可以买到国外的性价比和服务更好的产品,为什么要用国产?相反在国外欧美公司、日本公司都会优先用自己国家的产品。比如奔驰车用的汽车传感器,优先来自德国制造,其次本国没有才会选择其他国家的产品。好在现在国内已经在关注本土化供应链安全,这个也需要从国家总体产业发展角度上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类似于目前国产软件的国产替代指导建议。
问:相比国外半导体运作的idm的模式,国内大多是晶圆代工,那以后国内会不会倾向于去做idm模式呢?
缪:肯定会,芯片设计公司在起步阶段,找晶圆厂代工是最快的成长方法,这样可以减少资本投入。等遇到某个瓶颈,肯定会自己做晶圆厂、封装厂,特别在传感器这一块工艺有特殊化的要求,每款产品设计不同,工艺也不同。
例如同一款传感器产品博世的工艺跟英飞凌工艺是不一样的,各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是因为专利,国外业界比较在乎专利这件事。另外就是说强调创新,产品研发制造就是要做有特色的事。
不做“me too”的产品
问: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企业研发的智能传感器新产品和新技术?和竞品相比,具备哪些亮点和核心优势。
缪:我们的现在产品规格主要还是对标欧美的一流企业。因为不得不承认,欧美日等在传感器芯片这个领域走在行业前列。当然,我们有一两款产品已经达到世界水平,比如我们的高端麦克风产品,另外还有5g滤波器的产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也非常自豪。我在国外学习工作了30多年,我一直在说的就是产品要有创新,不能一直跟随。一开始可以跟随,到后来一定要有超越的理念。
问:您刚说的这两款产品应用情况怎么样?
缪:目前市场反馈很好,应用情况不错,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当然国内的产品特色就是一定要又好又便宜,这是要去进一步挑战的。
问: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请谈谈您的看法和建议。
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举个在新加坡观察到的例子。新加坡国家层面要发展一个新的产业方向,教育部、科技部和相关机构会进行密集调研,制定好需求,然后要求大学设立新的课程,相关学校半年之内做到开设新课程,培养新人才,速度非常快,这大概就是船小好调头的实际体现,从决策到执行,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高效实用,这点值得学习。
另一方面来说,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注意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应用。大学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除了顶级大学可以做一些高精尖的基础科研,多数学校还要着力培养实际产业需求的配套人才,形成产业链闭环的同时,要有配套的人才闭环,各个岗位上都有可以挑大梁的人才。
我举个德国的例子,在德国的工科大学招聘教授,非常看重其产业界工作经验。而国内情况是学术和产业界相对独立,导致教授们的产业界工作经验普遍偏少,有可能出现理论和实际应用脱节的情况,无论对于自身科研还是教导学术都是有弊端的,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重视这个问题。可喜的是现在国内高校也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在快速设立半导体等课程甚至大学。
问:所以学术跟产业这块是有脱节的?
缪:是的,非常大的脱节。培养人才要从小抓起的,中国小孩压力太大,每天为了应付考试,没有精力去学一些比较实际的东西。所以,孩子从小要去多接触生活实际的东西,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去解决问题。当下尤其是在产业界,很多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是否可行,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凭直觉更多一点,不能光靠用公式推导出来。
问:企业作为国内mems传感器知名公司,多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请介绍创新之道。
缪:创新这块首先就是产品一定要体现其独特性,要做出和别人不一样有特色的产品。打个比方,在学界要写论文发表,其经典之处一定是要做到发表的论文要有创新点是全世界没有其他人想到过已发表的,这对于我们产业界做创新的智能传感器产品研发制造也是一样的道理。
- 关键词:华景传感 缪建民 mems传感器
- 浏览量:16218
- 来 源:感知芯视界
- 编辑:清风
- 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仪商网"的所有作品,凯发国际娱乐平台的版权均属于仪商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经本网授权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商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归原凯发国际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人所有。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有作品的内容、凯发国际娱乐平台的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如有作品内容、凯发国际娱乐平台的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凯发国际娱乐平台。相关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事宜,请联系本网。
qq:2268148259、3050252122。
-
华景传感缪建民:国内mems传感器行业市场增长点全面爆发精英人物|2021-10-26
-
访谈清华大学高滨教授:大模型时代的存算一体芯片精英人物|2024-08-07
-
求是缘访谈录|常州同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浩华精英人物|2024-05-16
-
四联测控技能大师青增泰:匠心打通生产“堵点” 为自动化仪表制造插上“金翅膀”精英人物|2024-04-17
-
烨映微电子创始人徐德辉:专注“小而美”,实现国产芯片“英雄突围”精英人物|2024-04-08
-
东方中科董事长王戈:科技引领、战略赋能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精英人物|2024-03-21
-
“仪”路追光凌云志,科研逐梦正当时精英人物|2024-03-17
-
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加快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精英人物|2024-02-27
-
麦乐克董事长吕晶:国产传感器如何走出高端之路?精英人物|2024-02-24
-
欧阳劲松:加快发展智能检测装备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精英人物|2024-01-22
-
孙胜利院士:练就红外“火眼金睛”,科技前沿“看得更远”精英人物|2024-01-22